一.黄帝,少典之子。姓公孙,名曰轩辕。生而神灵。弱而能言。幼而循齐,长而敦敏,成而聪明。轩辕之时,神农氏世衰,诸侯相侵伐,暴虐百姓,而神农氏弗能征,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,以征不享,诸侯咸相来宾从。而蚩尤最为暴,莫能伐。 黄帝,是中华民族的祖先,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帝王,是华夏的第一位古帝,五帝之首。黄帝被尊祀为“人文初祖”。《尚书·吕刑》中“黄帝”乃皇天上帝。在《山海经》里“黄帝”只是诸帝之一,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定于一尊。 | ![]() |
---|---|
二.神农,是炎帝神农合一的简称。相传炎帝牛首人身,他亲尝百草,发展用草药治病;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,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;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。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,共同击败了蚩尤。 |
|
三.申不害(前385~前337),战国初期法学代表人物之一。申不害少年从学黄老(黄帝、李耳)。主张国君依法治国,实行严刑峻罚,以术驾御群臣,操生杀之权。申不害的施政方针使韩国实力得到显著增强,出现了“终申子之身,国治兵强,无侵韩者”的局面。申不害的政治思想以重“术”著称,强调驾驭和管理群臣百官在政治统治中的极端重要性。申不害的“术治”思想丰富了先秦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,为战国后期韩非整合法家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,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 | ![]() |
四.韩非(约前280~前233),战国末期韩国(新郑)人,出身于贵族世家。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,是秦王朝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,著有《韩非子》。 韩非创立的法家学说,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。韩非死后,其法家思想被秦王嬴政所重用,奉为秦国治国经要,帮助秦国富国强兵,最终统一六国。 |
![]() |
五.郑国,战国末韩国(新郑)人。韩国水工(官名)。郑国游说秦国,建议秦王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,秦王任用他主持兴建这一工程,施工过程中,韩国“疲秦”的阴谋败露,但秦王嬴政依然让郑国主持工程修渠,历时十年完工,人称郑国渠。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农田,使关中变为天下粮仓。此渠和都江堰、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,为秦朝统一六国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,揭开了中国农田水利史新的一页。 | ![]() |
六.张良(?~前186),字子房,战国末期韩都(新郑)人。他的先人是韩国人。祖父开地,做过韩昭侯、宣惠王、襄哀王的相。父亲平,做过釐王、悼惠王的相。秦末汉初杰出谋臣、政治家,西汉开国功臣,与韩信、萧何并称为“汉初三杰”。张良体弱多病,不曾单独领兵,常作为谋臣,时时跟从在刘邦身边。曾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,保存实力,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,使得刘邦顺利脱身。 他凭借出色的智谋,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之争,建立汉朝,被册封为留侯。张良精通黄老之道,不恋权位,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。汉高后二年(前186年)去世,谥号文成。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道:“夫运筹帷帐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。” | ![]() |
七.白居易(772~846),唐代诗人。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、醉吟先生。生于郑州新郑,自幼聪慧,5、6岁学作诗,9岁熟悉声韵。15、16岁时,立志应进士举,刻苦读书,口舌成疮,手肘成胝。29岁,进士及第。又与元稹同时考中“书判拔萃科”。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, 其诗歌题材广泛,语言平易通俗,富有情味,现存有3000首。代表作《琵琶行》《长恨歌》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 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,任职期间,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,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。 同时,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,强调了诗歌的“美刺”作用。 | ![]() |
八.高拱(1513年1月19日-1578年8月4日 ),字肃卿,号中玄(清代为避玄烨讳亦称“中元” ),河南新郑人 。中国明朝中期政治改革家、思想家,内阁首辅。高拱为嘉靖二十年(1541年)进士。朱载坖(明穆宗)为裕王时,任侍讲学士。嘉靖四十五年(1566年),因徐阶举荐,拜文渊阁大学士。穆宗即位,因与徐阶争权,称病辞官。徐阶罢去后再起,并在隆庆五年(1571年)接任内阁首辅。累加至少师兼太子太师、吏部尚书、中极殿大学士。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投明,他与张居正决策受降,促使俺答汗接受明朝封号。穆宗驾崩后,受遗诏辅政。明神宗即位后,高拱在与司礼监太监冯保及张居正的斗争中失利,被逐离朝。居家六年后,于万历六年(1578年)逝世。死后第二年赠复原官。万历三十年(1602年),获赠太师,谥号文襄。 高拱在为期不长的隆庆改革中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才华,为万历初年的改革铺垫了基础,对明代政治发展的历程产生了深刻影响,被赞为“经纶伟业”的“社稷名臣”或“事业光显”的“救时良相”。 但他为人“意气颇磊落”“粗直无修饰”,性格强势暴躁,因此自嘉隆万之际至后世,受到颇多批评,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。 著作有《高文襄公集》。 | ![]() |